基本介紹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第一次產業參訪暨志工出遊活動遊記(蘇育萱)

作者:蘇育萱(經民連志工)
地點:八里挖子尾、林口懷德居
時間:2016/10/8

風和日麗的早晨,今日是與經民連的夥伴一同前往八里老街與林口懷德居的參訪,路途中行經高架橋,坐在窗邊俯瞰下,映入眼簾的是二重疏洪道親水公園,與夥伴們聊到此地景,才驚然聽到當初為了打造二重疏洪道親水公園,所發生的迫遷事件,翻轉了這個我兒時遊戲、騎腳踏車的美好記憶,原來童年記憶背後乘載了故事中的傷痛與苦難,而這一切被一片市民讚賞的綠地所埋葬了。

來到了八里,抵達第一站-挖子尾自然保留區,恬靜的紅樹林保留區孕育著多樣的生命,有水筆仔的搖曳,彈塗魚與招潮蟹交互在溼地上跳著與走著,當然挖子尾也是漁民維持生計的重要之地,一路上的指示牌,自然能看出端倪,挖子尾的傳統漁船多為平底的舢舨,這類的平底船適合在沿海的淺水域操作,停船時,就泊在灘地,不需要碼頭。


而持續漫步之時,看到了挖仔尾吳府王爺廟,也能感受信仰與當地漁業的緊密關係,路途中的紅磚所堆砌的老屋,又讓此地添上一層不同與都市大樓的清雅之感,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是坐落在路口要道旁的柑仔店,對比現今社會模板化的便利商店,柑仔店的招牌上還有一隻皮卡丘作為鎮店之寶,也讓柑仔店不失「人」味,還有些許童趣。
 
隨後,我們到了八里老街享用午餐,結束後,我們前往坐落在恬靜山林中的中式三合院-懷德居,一進去,牆上放置許多學生作品的模型,每一樣都極富特色,創意顯露無遺,懷德居是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林東陽」教授的老家,一開始因為林教授退休後,想把自己的珍貴建築類書籍及建築模型捐給北科大,學校不接受,於是回到老家,將「懷德居」建置為圖書館,又名為「懷德居家具知識館」,而林東陽教授的第二個夢想是打造一所木工學校,這所由舊豬舍在2006年所創立的「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突破傳統技職教育的限制,透過「做中學」的精神,培養學員設計與實做的能力,採取混齡教學,沒有統一進度與課程,招收學員不論學經歷,無經驗可,學生雖然不多,但每次開放報名,很快耶都滿額了,而林教授也提及,能夠創立這所木工學校是靠著向各地募款而來,創立木工學校的背後是因為深知家具產業市場萎縮,「木工價值」也可能因為在全球市場化的洪流所淹沒,振興木工教育的目的除想回饋社會,還有想為了守護價值而努力,當然言談中,也感受得到教授也相當為他的學生感到驕傲,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學生在這裡可以自由創作、探索自我、理解自己需求,當然,也有不少學生,獲得國際家具大獎,創造力的注入,也活化了作品的生命力。
爾後,我們參觀工作室,看著每位學生專注地揀選木材、雕刻,仔細觀察,發現許多木頭都是經過反覆利用,一問之下才明白,學生們都相當具有環保意識,透過撿拾廢棄的木頭,從新削皮、切割、組裝,運用巧思,完成每個人腦海中所刻畫出對於作品的圖像,每個人各自有著不同的動機,為自身的作品付出努力,有些是希望給孫子做一個書櫃、有些是家裡需要一張小板凳,希望家裡有耐用的家具、手作的比較細緻也比較堅固,有些是家人可以用著自己手做的桌子,大家一起吃飯,作品是依循著個人情感中所生成的,這樣的勞動,把個人肉身與實物重新牽繫在一起。
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學生與學生們之間的互助網絡,在參訪的過程中,教授有提及木工的危險性,當我四處走動之時,看到有一位學生將不算大塊的木頭,放進一個似乎不適當的機器,準備進行切割,看到有一位資深的學生,馬上跳出來阻止他,並與對方耐心講述要如何處理手中的木頭以及機器的使用方法,這樣的景象,讓我更深刻感受到彼此的激盪、互相討論、與實作的經驗累積與同儕之間的資訊交換,是更加紮實的知識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