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11/12鶯歌陶瓷文化輕旅行(謝邑霆)

【鶯歌陶瓷小旅行~記遊】
當到達鶯歌火車站時,發現我們連前站後站都分辨不清,才知道原來鶯歌火車站附近經歷了市鎮中心的轉移,過去主要商店集中地位於文化路的前站,而後因為機關建築逐漸老舊,遷移至後站重建後,經濟重心逐漸隨之轉移至後站的建國路。三峽雖然就在鶯歌隔壁,但通往鶯歌的交通卻非常不便,常常一班公車錯過之後,就得在等上40分鐘以上,這也許和三峽一直以來交通不發達相關;相形之下,鶯歌則早就有鐵路。也因為這樣的差異形成互補,煤礦產量豐富的三峽與交通便利可作為集散地的鶯歌剛好可以互補,形成一個產業聚落,因而也造就了鶯歌早期煤炭運輸在台灣成為前三大的榮景。今日主題─鶯歌陶瓷,其中有許多陶器創作也是以茶具為主,恰恰又與三峽的茶產業互成一對,想來應該不是巧合。
陶器是人類最早開始製造使用的器具之一;到了近代更成為藝品,重視型態、釉彩。學習製陶,就如同任何一種技藝,是需要經過時間的研磨的,包含捏製、上釉、燒製等等過去製作陶坏沒有自動化的裝置,使用的是沉重的腳踢轆轤,製陶師傅往往是夫妻兩人一同合作,一天下來製作近千個碗盤,是一個十份耗費體力的工作。上釉的技巧也需要多年的經驗才能嫻熟,這是因為生釉料在燒製後顏色會產生變化,如何在上色時能夠在腦中精確描繪出燒製後的樣貌而能調和色彩,是技術的核心。雖然熟釉料因為能預先經過燒製,因此較能掌握其色澤,但燒製後顏色卻不如生釉鮮活,可以說真功夫是偷懶不得的。
釉料的成分、燒製溫度和方法會決定其成色,如含鐵的釉料能夠燒出青瓷,但如果時間沒有掌控好顏色就會開始變得褐黃;雖然現在大多使用電窯或瓦斯窯燒製,但使用柴火燒製則能夠藉由木灰不均勻地灑落在陶器上而產生特殊的色澤(但現在也發展出含木灰的釉料);含有鋅結晶的釉料能夠使陶器表面「長」出各不相同的結晶圖樣,鋅的濃度、溫度和燒製時間都會影響,為了精確控制溫度,大多使用電窯。加熱、降溫的過程都必須耐心地控制溫度升降,不能任由溫度急遽變化,否則陶器便很可能破裂(但亦有藉由降溫較快而生成裂紋圖樣作為裝飾的「裂紋釉」);柴燒尤其不容易,光是加熱就必須花費兩三天時間生火,過程中必須一直有人注意著爐內溫度;天氣等因素也會影響燒製的成敗。燒製不易,一般陶器的平均良率約僅六七成,製作特別困難的陶器良率甚至可能僅有三成,高密度的心力和勞力、技術、材料成本、燒製費用、製作費時,與現代化工廠的便利、效率、大量、低成本導向完全相反的生產模式,既是陶器價格高昂的原因,同時也是鶯歌陶瓷產業逐漸沒落的主要因素─艱苦的環境導致後繼無人,人工製陶的工廠逐漸減少,多轉變為以模具大量製作。
整體而言,鶯歌的陶瓷業是從1804年發展至今,全盛時期是在1980到1990年代,乘著建築業和經濟發展的因素,製造磁磚、生活陶器而達到頂峰。而現在則是以精緻、小量陶瓷製品為主。但大部分的大型的窯廠早已因為人工聘請不易的原因,外移到東南亞、中國等地,僅存的大型窯場內聘用外籍移工的比例也極高。目前鶯歌的陶瓷產業主要以中小型窯廠和個人居多,也有許多陶藝工作者本身並不擁有窯,僅在作品完成後才租用窯來燒製。
而除了前述的後端市場外,工業化後,陶瓷的運用也更加廣泛。由於其具有不導電、硬度高、防熱等等特性,因此被運用在手術刀、人工關節、光纖接頭、手機電路板、軸承,甚至是太空梭的防熱板。這些精密陶瓷的發展,可以說是台灣現在與未來的重要產業。
如果從貨貿開放影響的角度來看,所帶來最大的影響還是規模經濟所造成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雖然我們的精密陶瓷品質優良,但在開放貨貿後,大量相同商品進入台灣市場,也許相對之下品質並不是那麼優良,但因為大量生產所以價格便宜,還是會有競爭力,長期下來會導致我們的優良商品反而被逐出市場。而在我們握有關鍵技術的部份精密陶瓷產業部分,雖然短期而言可以維持競爭力不受貨貿影響。但長期下來,尤其當技術被中國方面學習之後,競爭力要怎麼維持?如何抵擋的了大量生產低價競爭的壓力?一切恐怕並不樂觀。
透過這次的鶯歌文化小旅行,我們淺略的了解了鶯歌陶瓷的發展脈絡與特色。但這其中還有太多需要我們去探討以及深入的文化和產業相關議題,我們希望接下來能夠用更多的時間去貼近這個地方,去和更多的當地文史工作者、老陶師、地方耆老等等請教,更加的了解這塊土地。
(圖片為詹國祥師傅示範傳統腳踢轆轤製陶)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新聞稿】「我要大週末/國民旅遊日」 經民連向蔡總統喊話



經濟民主連合今日下午,前往總統府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向總統及執政團隊遞交「我要大週末/國民旅遊日」訴求書。

經濟民主連合秘書長陳冠宇表示,經民連主張把勞工的七天假挪移到沒有三天連續假期的各月中的某一週五或週一,形成每月一次,每年七次的「周休三日」大週末。加上原有的連假,月月皆有大週末。如此將可形成的出遊潮,搭配在地文化、特色名產與季節作物形成各地方推出的「地方祭」,必定能擴大內需,大幅提振國民旅遊。讓勞工充分休息,真正的沉澱,以及真正與家人伴侶的相處。

以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日前公布的2017年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為例,明年超過三天(含)的連假只有六個:元旦(12/31~1/2)、春節(1/27-2/1)、二二八和平紀念日(2/25-2/28)、清明節(4/1-4/4)、端午節(5/27-5/30)、雙十節(10/7-10/10),如果加上只有勞工放假的五一勞動節(4/29-5/1)也只有七個,而且集中在上半年。另有3月、6月、7月、8月、9月、11月和12月共七個月沒有三天以上連假。

經民連主張,勞基法37條修正應增設「公共假日」,授權勞動部每年就未有三天以上連續假期之各月份,指定任一週之週五或週一,為公共假日。如此加上年度原有的連假,形成月月皆有三天連假以上的大週末。

陳冠宇進一步表示自新政府上台以來,中國政策性地縮減中國觀光客來台數量,衝擊觀光產業。日前行政院宣布將提撥3億元,補助受衝擊業者,發展國內旅遊。但藉由補貼中客發展國內旅遊是飲鴆止渴,觀光業要可持續發展,應該增加本國勞工休假出遊的時間。

有無三天以上連續假期,是直接影響國人能否旅遊的重要因素。台灣目前三天以上,可供國人跨縣市跨區旅遊的連假過少。透過創設「公共假日」挪移勞工七天假,形成每月至少一次三天以上連假的大周末,對於促進國內旅遊、消費,以及勞工喘息,將有極大助益,並且僅增加企業有限的經營成本。

陳冠宇呼籲朝野政黨慎重參考經民連的「我要大週末/國民旅遊日」連署,作為目前七天假僵局的解套方案。經民連也將尋求朝野立委,在本周立院衛環委員「重審」勞動基準法修正案時,提出修正動議。

「我要大週末/國民旅遊日」連署網站: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61109194349